上海用力甩掉那只马桶
上海衡山路-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,居民提供的生活环境图。
中国第一大都市的一大烦恼与马桶有关,关于这一点,知道的人并不多。
每天清早,一手拎着木制马桶,一手提着马桶刷子,从弄堂沿着大小道路走到化粪池,一边同邻居打招呼,一边卖力地刷马桶,这是30多年前沪上生活的日常,上海人口中的“手拎马桶”时代。
时至今日,上海仍在努力甩掉这只马桶。今年7月22日,上海市中心城区静安区对外宣布,提前8个月完成了一份五年规划里的某个旧区改造目标,其中包括:累计完成5200多只“手拎马桶”改造,基本解决居民“如厕难”问题。
在上海最著名商业街淮海路附近的法国梧桐深处,家住衡山路-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年轻人毛豆(应受访人要求化名)对此眼红极了。他和邻居们仍离不开手拎马桶。
倒马桶的路上,他们会自觉穿着整齐打扮体面,悄无声息地路过网红小店,路过话剧艺术中心,也路过时髦的夜店和酒吧。他们的脚下是中国的“寸土寸金”之地。
“城市棚户区、旧里的改造,是长期困扰上海的最大民生难题。”上海市督察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办公室原副主任、上海市信访学会理事严惠民说。他研究了数千件信访卷宗后发现,与马桶作斗争,一直是上海民生工程的重点和难点,也是信访矛盾最为集中的点。
7月16日,上海宝昌路棚户区居民出门晾衣服。他们在两栋房子间拉一条绳子,解决晾晒需求。不远处是高楼大厦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/摄
一言不合,直接一个马桶扣在头上
从1991年启动第一阶段城市住宅建设更新改造算起,跻身全球最发达城市之列的上海,已经与马桶斗争了30年。
2000年左右,上海喊过“消灭马桶”这个口号。当时,贯穿上海黄浦江西岸各种核心地段的苏州河沿线一片恶臭。一个重要原因是,沿岸棚户区居民每天在河里刷马桶。
“那时候,信访矛盾不断,老百姓遇到信访干部上门,一言不合,直接一个马桶扣在信访干部头上。”严惠民说,“消灭马桶”是当时最大的民生福祉,“所有人都嫌弃苏州河,都不愿意住到苏州河边下只角。”
20年过后,苏州河沿线遍布星级酒店、高档住宅、高端商场,恶臭没有了,房价蹭蹭地往上攀,“苏州河畔”成了开发商卖楼的“核心卖点”。
但是,“消灭马桶”远不是喊一句口号这么简单。城市的复杂性、居民的多元需求,远超人们的想象。
上海市静安区,正在推进一项“一平方米卫生间”工程。政府出资,按照户均约2.5万元到3万元的标准,为住在二级以下旧里、仍在倒马桶的居民免费安装一种电马桶——与抽水马桶相比,电马桶能将粪便打碎,使之可以通过狭窄的管道。
7月16日,一位上海居民向记者介绍自家的新卫生间。周冠伶/摄
“二级旧里”,指的是旧式里弄内房屋承重墙厚度为10寸、非承重墙厚度为5寸的房屋。“二级以下”,顾名思义,还不如二级旧里。
上海的二级以下旧里,分为“成片型”和“零星型”两种。成片型二级以下旧里,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以上,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建筑面积占地块内居住房屋面积的70%以上。静安区宣布完成了全部“成片型”二级以下旧里的改造,剩下的,还有“零星型”。由于不成片,零星的“老破小”动迁过程相对迟缓。
“不装马桶!坚决不装!”这是静安区宝山路街道新汉兴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贝毅在早期推广“一平方米卫生间”时听到最多的话。他记得,一位70多岁老人每次都把上门的居委会工作人员、施工队队长骂出门。
居民的想法五花八门,有人觉得,政府出钱改造卫生设施后,本地块更加动迁无望,所以坚决不肯改造,宁可再拎10年马桶,等着拆迁;有人怀疑,政府说不收钱,工程进行到一半或者完工,肯定还会要钱;有人家里总共12平方米,舍不得腾出1平方米;还有的是租户,担心改建后房租大涨。
宝山路街道共有701户“手拎马桶”户,这些住房建于上世纪30至40年代,多为砖木结构,分布在8个居民区的9个“零星”地块。不仅说服居民困难重重,就算居民悉数同意,改造方案制订起来也困难重重。701户,每一户的方案都要几易其稿。
老子骗婚,还想让儿子也骗婚吗